池上 Glamping1

在都市,再怎樣的困難煩擾,來到這邊,都會變得無所謂。

台東,一向被台灣人認為是台灣的一片淨土。台灣的西部偶有遇到PM2.5飆高,空氣污染令西部變成個紫番薯,但台東的空氣卻被公認為清新。在台東的池上鄉,就有一片沒有一根電線桿的稻米田,每年六月、十一月兩次收成,期間夾雜著油菜花、稻田初灌水、反映著藍天白雲的鏡面田,又或是金黃的稻米田,各有不同的景緻。而最近還可以在這片田間,入住泡泡營。

日出時分,零晨五點左右,就看到這樣溫柔的稻米田。

筆者第一次來到台東池上的ㄚ嬤的開心果園,是兩年前的事。那時候這片田由阿美族哥哥小潘打理。現在身體內藝術細胞爆發,平日都在唱歌和做木工,而這片土地,就交由做休閒規劃的妹妹Emily,以及當了二十多年攝影師的妹夫來打理。三兄妹一起來合作,哥哥以漂流木、單車架等回收素材,一手一腳建立起果園內的廚房及客廳。通透的空間,有一個可以倚著木頭靠背的「窗口位」,園主Emily最愛就是坐在這裡看火車進進出出池上站,收成時還可以聽到稻浪的聲音。

池上 Glamping

阿嬤的開心農場內,一起經營的有媽媽(左 ),一手建築餐廳部分的哥哥 小潘、很愛煮的姐姐信惠姊,以及策劃的妹妹Emily。

池上 Glamping1

這裡的一盞燈、一張椅都是由哥哥一手包辦製作的。

之前在苗栗也有Glamping的體驗,住在稻田中塑膠製的泡泡營的感覺卻大不同。由於泡泡營是靠充氣澎漲,進出都必須經兩度拉鏈門以防漏氣「塌房」。由於泡泡營是密封的,所以都一定要開冷暖氣輸入新鮮的空氣,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入住。

池上 Glamping1

筆者最欣賞的,是ㄚ嬤的開心果園的位置關係,睡在有透明頂的泡泡營,周邊的樹枝及田野景色都變成了自家的牆紙,而且還可以聽到遠處的火車緩緩走過的聲音,很有感覺。

池上 Glamping1

池上 Glamping

這個是泡泡營內的緩衝空間,有兩道拉鍊門,防止空氣洩漏。

池上 Glamping0

這個小細節是筆者很欣賞的,現在去旅行的人,很需要充電吧!

說明ㄚ嬤的開心果園是個農場,這裡的種植物種類可真的不少。走2分鐘就可以到他們自家的無毒稻田,早上天亮的景色特別迷人,在這裡天光的時候起來看看,再回去睡過回籠覺也很方便。

池上 Glamping1

園子內還發現很多的奇趣植物,包括摸一摸手就會留有一陣百香果味的萬壽菊、被蚊叮可以紓緩皮膚痕癢的到手香、冬天當季的白蘿蔔、夏天當造的桑椹,還有咖啡豆和香蕉⋯⋯哥哥相信植物的香氣可以驚豔大家,到ㄚ嬤的開心果園摸過聞過,我相信他的策略成功了。

池上 Glamping01

有這麼多的好食材,二姐信惠愛煮,在ㄚ嬤的開心果園最開心的一個原因,就是因為信惠以原住民精神,運用當季的好食材,煮出一頓令人驚豔的晚餐。

池上 Glamping

阿美族人其中一種招牌料理,烤鹹豬肉。

信惠自己釀的「米湯」,有濃濃的發酵香氣,每一口都是米香的甜味,比一般喝到的小米酒更有層次感!原來私房的酵母,以十二種藥草做成,醞藏著傳統的原住民智慧。信惠卻運用自己的創意,在米湯中加入洛神花、梅子,邊吃飯她更以台啤搭配來調酒。

池上 Glamping

各種米湯,按時令製作。NT$1,000 / HK$ 250三瓶,帶有發酵的氣味,令每一瓶的味道都有很層次。

池上 Glamping

醃辣椒、菜甫 各NT$250/ HK63 姐姐自己用酒來醃漬品,當中辣招很有辣勁,他們會當小吃生吃⋯⋯我用來煮過咖喱也覺得很好吃。

坦白說除了ㄚ嬤的開心果園的景緻,晚餐就是其中一個吸引我來的原因。因為著重Farm to Table吃當地食物原味,是全球飲食的大勢所趨。信惠的烹調特色,就是帶有一點阿美族的色彩。簡單如當地的脆梅,她就可以加入台灣到處都買得到的菠蘿,一般被認為是配菜的蔥和芫茜,成為一道清新好吃的沙律。

池上 Glamping

晚飯吃到一半,ㄚ嬤的開心果園我阿嬤終於露面了。操一口流利日語、穿著時尚整齊的阿嬤一點也不像一個農婦。原來她年輕時曾到日本進修化妝、髮型的本業,後隨老公到台北開中藥行,見盡病患了解吃得不健康,付出的代價太大,現在一家在經營ㄚ嬤的開心果園,也是他們一家兩代的領悟吧。

◤ㄚ嬤的開心果園◢

地址:台東縣池上鄉福文村文田路

電話:+886-(0)939-707-109

收費:雙人帳NT$2,800/HK$700起,四人帳 NT$3,800 / HK$951

FB:ㄚ嬤的開心果園

交通:從池上火車站前往,車程約5分鐘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© 本文版權歸作者 「去台灣 TripTaiwan」 所有,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。
「去台灣 TripTaiwan」,一個由香港人深入介紹台灣旅遊的資訊平台 。
去台灣・去邊好?LIKE 去台灣

 

分享至: